據悉,直觀復星是復星醫藥與美國直觀外科于2017年組建的合資公司,負責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國內的銷售。據其官網數據,目前中國市場達芬奇裝機量已超330臺。隨著近幾年國產手術機器人的陸續入場,直觀復星也開始加強本地化布局。
達芬奇實現國產化,將會如何影響市場格局?
醫用機器人前沿
目前,醫學領域科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正在不斷拓展。人工智能、智造技術、信息技術、納米技術,包括生命科學與生物科學的交叉融合技術促進了生命科學的發展。
器械化、數字化、網絡化、便攜式發展成為了主題。未來十年,康養領域的消費將達1萬億,國家已經明確提出居家養老、社區幫老、科技助老的發展戰略。2015年,國家提出了如何針對當前精準智能和網絡健康模式的變化,提出未來把發展新的醫療器械作為賽道,用機器人技術、VR技術、3D打印技術和人工智能形成檢測。
另外,各種穿戴的智能化的生命特征檢測方面的發展也將更為迅速。我國有8000多萬的病人,這里面包括人工心臟、人工骨、人工肺等,通過跟制造技術相結合,使得他們的生活更幸福。
從機器人本身來看,它的精準度、效率比人高,使用手術機器人失血小,并發癥也小。醫用機器人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定義,總體來看,包括在醫院里輔助醫生手術的手術輔助機器人,康復機器人,醫院里面幫助醫生跟護士工作的醫養護理機器人。過去二三十年中,國際上已經出現了50多個比較典型的產品和企業。
手術機器人熱度持續上升
自2000年獲FDA批準上市以來,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歷經二十多年發展,成為手術機器人行業公認的領頭羊。去年年底,全球裝機已經超過7500臺,中國大陸地區裝機已經超過3300臺,全球手術量已經達到11000多萬例,基本上平均每20多秒都會有一臺手術在用機器人。
我國2017年把手術機器人列為采購目錄,15個省市以上已經納入收費目錄,而且達芬奇試種納入上海,這些情況給了我們一個信息:醫用機器人的應用是可能的。
近期,醫用機器人的發展非常迅速,大企業巨頭涌入。美敦力16.4億美元收購了Mart,開展了脊柱達芬奇競爭。強生與谷歌合作,打造數字化平臺,也用30億美元收購了相關的公司。
過去的五年中,我國在頭部、頸部、腿部、脊柱、內科外科、消化道,髖關節、康復類、植發方面積極的進行了布局,并取得了比較重要的研究成果。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,醫療機器人的熱度正在持續上升。
國產手術機器人品牌的機遇與挑戰
達芬奇的國產化無疑會對尚處于商業化前期的國產品牌帶來沖擊。
國產機器人品牌只有做到醫工融合、新技術賦能與診療一體化才能闖出自己的天地。
從技術角度來講,因為機器人本身是一個技術,跟醫學融合,就可以構成整個手術機器人系統。把簡簡單單的工科和醫學交叉,就可以形成一定的成果。但是要想把這個成果真正走到手術室,讓醫生認可,就需要深度融合。
其次,無論是機器人的形態、功能、性能,都要不斷引入新技術。從材料開始,包括各種各樣的零部件,各種各樣的傳感器,各種各樣先進的算法,都需要在手術機器人這一塊不斷地賦能,不斷地滿足醫生的需求,不斷滿足患者的需求,才能讓這個系統有更好的性價比。
另外,診療一體化。過去與現在的手術室和檢查科室基本都是分離的。未來,把現有的設備、技術和機器人技術進一步融合,構成一個系統,將推動手術機器人更快發展。